察院

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讲解词

各位领导,大家好:

    欢迎大家莅临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参观考察。我是博物馆的讲解员小裴,这里叫小察院,原来在县衙南建有察院,清代改成西河书院,察院衙署搬迁到现在位置,现存小察院原来是布政使司分司、按察使分司衙署,后为察院。这条街也叫小察院街,说明平遥察院的历史悠久了。领导们请看大门左右砖雕内容是《麒麟吐玉书》,吐出的是一种规矩的告诫,是官员在告诉别人也在告诉自己要守规矩。                    平遥古察院规制为县级御史衙署,领导们请看,察院大门门钉是横七路,竖五路,门钉数目体现着衙门等级。

    察院是古代监察御史、钦差大臣来到平遥执行公务的衙署,也就是巡视组办公休息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纪检纪委巡视组,都是定期的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执守、惩治贪污腐败(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平遥察院,建于明朝中期,是我国现存规制最完善、体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察院,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监察文化为主题的公益性博物馆。察院现占地面积2591平方米,建筑面积153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穿堂、大堂、后堂、书吏房、皂吏房、庖厨房,御史寝室、客厅、餐厅等。

    据专家考证,平遥察院完全符合古代察院建筑规制,为了总结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得失,平遥县在察院原址建成“中国(平遥)监察文化博物馆”,以期弘扬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使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服务现实的积极作用。

    我们所在的地方,民国时期、建国以后,一直被学校占用,近年来主要服务平遥国际摄影展的有关展览,2017年,在省市县领导的支持下,平遥县纪委、监委组织了中国政法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国家物馆有关专家,对博物馆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设计,20185月开始施工布展,919日正式开馆接待游客。到今年919已经开馆一周年了。

    领导们进门看到的这口大钟,现藏于北京大钟寺,是本馆1:1复制的,是清代山西巡抚苏克济为北京永泰寺捐铸的,祈求佛祖保佑他仕途平安,但后来因为自己的贪欲从反腐英雄变成了巨腐罪臣,于是有了警钟长鸣一说。

    领导们请看,匾额上面四个字“绳愆纠谬”,“绳”和“纠”都是纠正的意思,“愆”是过失,“谬”是错误的意思,“绳愆纠谬”就是纠正过失,纠正错误的意思,这四个字出自《尚书》,也是古代监察御史印章上面的内容,是御史的职责。

    领导们请看,台阶旁边的这尊石雕,它叫獬豸,是古代的一种神兽,类似麒麟,头上有一个角,也叫独角兽,据说古代神明断案的时候,分不清官员的是非,就会把獬豸牵出来,獬豸发现奸邪的官员会用头上的角把他触到,然后吃下肚子。所以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的象征。

    请领导们进入第一展厅,领导们看到的这个青铜雕塑,是监察的“监”字的造型。是个象形字,早在甲骨文当中就出现了,“监”字像个人俯身低头通过盘中水面照看自己的样子。“监”的本义就是察看,察看自己,察看别人。穿堂一般在衙署大堂之后,发挥连通两个建筑物的作用,察院穿堂主要是衙役值班,接待地方官员和有诉求的百姓,受理举报材料的场所。现在里面布展的是中国监察制度的历史,谏官和监察官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具特色而成功的重要制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匡正君主过失的谏官制度,二是纠弹百官不法的监察制度。登闻鼓、华表、铜匦都是言谏制度演变的见证。

    谏官的设立始于周代,盛于秦汉至唐宋时期,明清无专职谏官,而由给事中和各道御史兼任谏职。只有敢于直言者才是称职的谏官,魏征、司马光、包拯等人就是谏官的榜样,深入民心。明清时期谏官的职能发生了转变与弱化,明代设立了独立的监察部门六科给事中,里面的人员品级低但权力大,可以规谏君主、监察百官、稽查公文三大方面。清代将六科和监察御史完全合并了,科道合一,把全国划分为十五道,这边是中央的六科,十五道六科是相互交叉监督中央和地方的,下面都是行政部门,像山西道,除了兼管山西以外,对中央的翰林院、兵部等都有监督,这里体现了中央的行政部门,除了接受中央的监督还要接受地方的监督。

    在古代谏官给皇帝提意见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像明初平遥的叶伯巨还有明中期海瑞都是敢于直言的谏官,但皇帝不能采纳他们的意见,最后是被处置了。还有王鼎的尸谏,历史上很罕见的以死相谏的形式,说明历史上的谏官是有担当的,不畏生死的。

    御史起源很早,甲骨文中就有记载,据考证,这个甲骨文图片中就刻有“朕御史”的字样。御史历来就是古代官名,不同时期,职能不同。商周时为史官,西周时御史称柱下史,老子曾任柱下史,是司宪之官。御史真正作为监察官,是从秦朝开始的,设立了御史大夫府,有了独立的监察部门存在。唐代的御史制度高度发达,唐以法治理天下,尤其重视宪官,而且唐朝监察御史设官人数占到了唐总官职人数的1.32%。而且唐朝的御史有独立的行使权,可以当着皇帝及文武官员所有人的面去弹劾不法高官,还能风闻言事,形成了唐代独特的对仗弹劾仪式。

    宋代的监察制度多沿唐代的,但御史和谏官的职能逐渐混合,明代将御史台改为都察院,对中央和地方实习全覆盖定向监察,职责分明,效率颇高,清朝总结明亡历史经验教训,觉得明中晚期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出现,使监察权利过于扩张,导致了官员们结党营私,于是清朝开始限制监察权,监察在抑制下逐渐式微,效率有所降低。在这些时期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御史,如:唐代的山西祁县温彦博、山西狄仁杰、山西永济柳宗元、元代山西稷山县姚天福、明代蒋钦舍命弹劾宦官刘瑾、历经二十多年扳倒奸臣严嵩的近二十位御史等。

    经验得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设立的本质是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的,其效能的发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对它的重视程度,说明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纵观古代监察制度演变总图,可以看出监察体制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制定的五权宪法,是将美国的三权分立结合中国的考试院和监察院,中西结合。

这就是第一展厅的内容,请领导随我去到下一个展厅

    东厢房是古代察院的杂物间,现辟为博物馆临时展厅,镜鉴堂,是新华书店在察院开设的以监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书籍,里面还有廉政书籍。

    第二部分是大堂,御史治事之堂,是御史正式办案的地方,审理对象为地方官员,因此不是开放式大堂。现在里面展示的内容是监察法制,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两千多年缘法而治的历史演进,监察法制的历史沿革。领导们正对面这个雕塑,也是一个字,法律的“法”,左边是三点水连到一起了,代表着执法公平如水,右边的上面那部分是獬豸的“豸”,是古代的一种能明辨是非的神兽,代表的也是司法的正大光明,右下角是把刀,寓意去掉坏人多的意思。

    中国古代监察法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体制和法条都逐步完善健全,在整饬吏治、巩固政权、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商朝宰相伊尹,为了督促官员们遵纪守法制定了禁止“三风十愆”的官刑,三风是指“污风”“淫风”“乱风”,相当于最早的反对四风了,十愆是由三风导致的十种腐败行为。

   《尚书》中就有记载,三风十愆会导致国家灭亡,比如商纣王的无道失国。薛融劝谏晋高祖罢休洛阳宫殿也是反对君主奢侈的。

    监察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反腐倡廉,中国历朝历代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来惩治贪腐,最早在夏朝就有“昏墨贼,杀”的官刑,还有朱元璋制定的最接地气的明大诰,是为了治理和约束官员的,家家户户都有一本,陈寿六就将明大诰得到落实了。

    这是唐御史台精舍碑的拓片,原物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上面记录了唐朝担任御史的人员名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设立了第一个政治级别最高的监察部门,这个部门里面的人员和职能逐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最具代表性就是《唐六典》。

    御史除了监督官员还有一项职能就是向皇帝举荐人才,这里讲述的是元代的平遥梁官村人梁天祥18岁的时候做了平遥县令。非常出众,堪称奇才。

    在宋代的时候规定官员之间也要互相监督,并设立了监司互察法。明代《大明会典》当中也对御史也有相关规定,其中有一项现代沿用至今的就是回避制度,巡视官员巡视的时候不能在自己的故居还有以前任职过的地方巡视,都是要回避的。清代也从多方面制约着监察官滥用权力。

    而且古代对监察官的任职资格也是非常严格的,宋代就规定了未经两届县令是不得当御史的,清代进一步严格要求,规定御史必须是进士出身。

这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请领导们跟我去到下一个展厅。

    两个东配房原为察院皂吏房、庖厨房,现为博物馆察院驿、文创商店。这边的创意轩是我们与故宫文创合作开发的一些文创商品,这些产品也是突出廉政文化、监察文化历史。前面的察院驿是以监察文化为主题的主题邮局,开发以监察文化、廉政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创意产品。

    憶梅厅是古代御史书房、茶室,现在里面展览内容是古代源远流长的巡视制度,自西周开始就有了自上而下的巡行制度了,汉唐时期主要体现在对“关键少数”即地方最高长官“重点事项”的监督,明代的八府巡按,清朝的钦差大臣,都是代天子出巡。唐代有一种说法,御史领命出巡,若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实为旷废职守。

    存竹厅是古代察院存放典籍的地方,现在里面展示的是巡视法规,自汉朝制定《刺史六条》始,到唐代的《监察六法》,明代巡视制度更是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覆盖了行政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全部职能,具有代表性的《巡抚六察》《巡按七事》,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维护中央权威和政令畅通并得到执行而制定完善的。

    院里的四颗老槐树,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老话说得好“门前槐树屋后柳,越吃越有”。而且平遥的房屋建筑也很有特色,都是房檐半边盖,肥水不流外人田。

    正对面的就是后堂了,也称柏香堂,是御史查阅案宗,会见地方官员,研究公务的场所。现在里面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后探索中国特色现代监察之路的发展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现代监察制度就是在总结古今中外监察制度利弊得失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的监督体系,制定并实施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监察制度,以及对权力制约体制的新探索。

    前面耳房是主体建筑两边的建筑,多用来做仓储,现在展览内容运用幻影成像方式,演示严肃处理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反映中国共产党塑造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

    正房两面的建筑称配房,西边有两间西配房和一间西厢房,察院配房功能为皂吏房和庖厨房,“隶”就是因犯罪而服役者,用来将功赎罪的。现里面陈列的是监察专案,展示了苏克济从反腐英雄到阶下囚的案例和平遥张丙乙、郭明奇为民伸张正义的案例。

    前面的配房里面展示的都是从民间搜集回来的文物,富于历史价值,承载了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是历经沧桑的历史见证,价值极高也是十分罕见的宝贵文物。

    西厢房现在展示的是御史文化,御史的衣冠服饰、舆从仪仗、衙署印绶等跟其他官员是不同的,包括御史官服胸前的补子图案是獬豸补,帽子也是獬豸冠,衣服是绯衣也叫绣衣,所以形成了独特的御史文化。

    西庑现在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唐代独特的对仗弹劾仪式。

    最后还有一套西院,是御史监察名人馆,我们选取了一些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监察名人。西院是保存最完好的,原来是元明两代布政司衙署官员在平遥执行公务时的生活起居区域,到明代中叶成为察院衙署中监察官生活起居区域,正对面窑洞建筑时间为元末明初,中间窑洞是官员会私客的地方,也叫“退思堂”,这是模拟古代监察官在商议事情的情景,清沿明制,左都御史为都察院最高长官,在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中,魏象枢、陈廷敬、孙嘉淦这三位曾担任过左都御史的山西人,“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为大清帝国前期保存较为清明的吏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有209名汉人做过左都御史,一品官,山西就有11位,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

    西间是御史餐厅,东间是御史寝室。两边还有角窑,原功能为仓储,据传,后来东角窑成为临时“留置”问题官员思过反省的空间,空中有网铃,门口有衙役把守。这个院落的其余建筑都是明代建筑,清代做了翻修。

    东房为书吏房,是察院中专门从事文档管理人员办公、休息的地方,现在里面展示的是历史上父子监察官的代表人物祁寯藻、齐世长的故事。

    西边这间为察院客房,现在展览内容是历史上祖孙按察使的代表人物于成龙、于准的故事。    

    这两间是察院仓储间,里面陈列的是监察名人,主要展示晋中、平遥御史人物的故事。

     南房原为察院摃轿房,存放御史巡官轿、执事的场所。现为旅游公共服务区域。

     后堂东有小门与守城营院落相连,察院有辅警巡查察院安全,现开发为廉政文化主题公园,近年展示平遥国际摄影展和微电影展以及自开馆以来的所有党日活动都在察院举行,所以察院是搭建广大党员、干部、公民接受廉政监察文化教育的舞台。

    至此,察院的整体介绍就结束了,感谢各位领导的聆听,欢迎领导们下次参馆。


上一篇:没有啦↑
下一篇:没有啦↑
返回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