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虚观

平遥县博物馆

座落在城内东大街路北。原名清虚观,创建于唐显庆二年(657年),历代均有过修葺,总面职5890.9平方米,建筑面积2632.6平方米,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清虚观道教文化、平遥县县域史文化。是唯一全面介绍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综合性博物馆。

我们首先看中轴线上的道教文化,主要建筑是牌坊、山门、龙虎殿、纯阳宫、三清殿、玉皇阁。

在西厢房中展示的就是平遥的县城史文化。在距今四亿年前,就有生物在这个地方繁衍生息了。在距县城19公里的南依涧乡花堡村发现了距今4亿年的鱼化石,披毛犀化石,它们曾和原始人共同生活地球上。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有了人就有了历史。在原始社会,传说的炎帝和黄帝是人类的祖先,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首领有尧、舜、禹。(三皇:燧皇,羲皇,农皇。五帝:颛顼,帝喾,尧,舜,禹)

尧名放勋,号陶唐氏,山西临汾人,当时平遥是尧的封地,于是平遥在这个时候有了自己的名字——“陶”太原叫“唐”,所以平遥古城至今还有”古陶”说,距今是4000年的历史.

    在我们县境内出土了新石器时代陶片,距今7000多年的历史。这些陶器制作精美,周围烧有漂亮的花纹,有的是两次成形。在当时能烧出如此复杂的陶器确实不容易,说明了平遥的陶器烧制水平已趋向成熟。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而这些在平遥境内出土的彩陶片就是同一时期的,而黑陶则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在我县境内同样也出土了这一时期的作品。(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为汉族先民的文化遗存,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原来认为距今约4600-4000年,后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在原始社会中,部落首领是使用“禅让制”,由大家选出有能力的,德高望重的人做部落首领,而在尧、舜、禹之后,禹用“世袭制”把位置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启”建立夏王朝,拉开了奴隶社会的序幕。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年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是奴隶社会形成时期,文字,青铜器,城堡是三代文明的象征.在这个历史时期,我县的乔家山,卜宜,梁坡底都发现了人类活动的遗址。平遥建城的历史可追溯到西周宣王时期,当时北方的猃狁族经常侵扰周边地区的安宁,周宣王派尹吉甫大将到太原和陕北一带防御猃狁族的侵略,平遥当时为了抵御它的侵略修建了夯土城墙.您今天看到的古城墙是在西周夯土墙的基础上,到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的砖石城墙.下面还保留着西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尊”,上面出现了最早的青铜文字大篆。

历史在不断向前发展,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的春秋战国至秦的开始,春秋时平遥当时是晋国的领地,公元前504年晋平公把齐国使臣陈无宇当人质押到中都,晋齐中原争霸的局面从此开始.此处所提到的"中都"指现在西南双林寺一带.战国时期平遥是赵国的领地,前316年秦朝攻打赵国时,兵分两路攻打平遥。而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是最有实力,当然秦灭六国也成为必然。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灭了其他六国,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实行了“郡县制”。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平遥属太原郡,这个时候的平遥叫“平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即“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时代,并通过汉代的努力,进入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高峰。

 由于秦二世统治不稳,刘邦灭掉秦朝以后建立了西汉,刘邦为汉高祖。高祖十一年,中都封给了代王刘恒,并立中都为代王都,而刘恒就是汉文帝。后来,汉武帝刘彻为了追随先迹,来到中都,看到这里奇光异彩,觉得是吉祥之意,于是免了当地的苛卷杂税以及死刑。在历史上,文帝和武帝都是来过平遥的。公元前206年平遥并存两个县:中都县、京陵城。中都是今天的城西南双林寺一带,京陵是晋国的墓地,“陵”本身带有墓地的含义,位置是距县城五里地的闫良村。

三国、两晋时期,这一历史时期,社会比较混乱,民族大迁移,文化大融合,玄学风气日盛。两晋时,士大夫阶层崇尚清淡,玄学思想杰出的代表人物——中都“三孙”:孙楚、孙绰、孙盛。他们都是中都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

到了北魏始光元年,公元424年,为了避讳太武帝拓拔焘的“焘”字,把“平陶”改为“平遥”。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太平真君是北魏太武帝的年号,历时11年,440年六月---451年六月),废京陵,移中都于榆次。“平遥”这个名称登入史册到现在也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起来,著名的双林寺始建年代就在北魏早期。历史进入隋唐两代,随着农业经济的巩固,工商手工业中“行会”“邸店”“柜枋”“飞钱”的出现,使封建经济迅速繁兴起来,两代文化除了继承汉与少数民族的精华外,又融合了外来文化。造就了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二次巅峰。我们博物馆收集了当时留下来的石雕及铸造像。

五代时期平遥是北汉的领地,我县境保留了五代建筑:镇国寺的万佛殿,这座无梁殿在全国排列第三位,仅次于五台山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它所保留的是唐代风格。到了宋代时期赵匡胤火烧平遥城,他没有来过平遥,派大将李继勋用火攻的战术占领了平遥,金人鶻沙虎占领中原时,在平遥的枯骨碑中记载,杀死了平遥约4500多人,使平遥又一次蒙受了战争的灾难。(宋代瓷枕,“家中无学士,官从何处来”,当时的匠人把烧制瓷器的工艺和书法融为一体,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特别重视文化的历史现象)

到了元代是道教文化的鼎盛时期,这时期道教分为两大派,全真派和正一派,清虚观是属于全真派,全真派的创始人是王重阳,他的弟子是邱处机,任成吉思汗的国师,被成吉思汗称为邱神仙,后又任北京白云观的主持,清和子是清虚观的主持,他是邱处机的弟子,王重阳的徒孙,在当时他经常来往于两道观之间,所以清虚观的道教文化达到了空前鼎盛。

历史进入明清两代,封建社会已经经过多次量变,经济基础已有了划时代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也在进行蜕变。

明代城墙开始大规模扩建,朱元璋下令“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原有的夯土城墙的基础上扩建成现在的砖石城墙,并且修建了敌楼和垛口,现在看到的城墙就是明代规制。清代平遥人多地少,地瘠民贫,走出去做生意的人很多。挣钱后回来在平遥开始做生意,人称平遥是“拉不完,填不满”的平遥城,更有“小北京”之称。公元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诞生了,它结束了镖局长途押运的局面。全国开了51家,山西43家,平遥作为发源地共开了22家,可以说当时平遥垄断了全国的金融业。

 

    平遥古城历史悠久,保存完整。文物古迹布局严谨。完全继承了封建的“礼教”和“习俗”充分展示了儒家、佛家、道家文化,是研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活样本。                ——罗哲文

目前,平遥古城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九处有(双林寺、城墙、镇国寺、文庙、清虚观、日升昌、金庄文庙、慈相寺、利应侯庙、城隍庙、清凉寺”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143处。平遥是文物大县,占全地区的60%。文物基本遍及每一个乡村。平遥古城是根据汉明族礼制建设规划建成的,以礼制为本的历史特征有三点,第一,古城方为三里,中国古代城市的等级均有国家规章制度,不可逾越,国都城方九里,州城郡府城方七里或五里,县级城市城方三里,平遥古城正好符合了这一礼序。第二,辨方正位,把市楼作为轴心,明清街为中轴线,形成了左文庙,右武庙,左城隍,右县衙,左道观右寺庙的对称布局。第三传统的建筑分布秩序,平遥古城内是由四条大街,八条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组成。另外平遥还有龟城之说,南门为龟头,北门为龟尾,上东门下东门,上西门和下西门为龟的四足。龟城寓意金汤永固,吉祥长寿,青春永驻。

平遥作为一座古城,它是由完整的城墙、街道、店铺、寺庙、居民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形。现在古城保留着许多的文化遗存,儒家文化的代表是城内的文庙和城外的金庄文庙。佛教文化的代表是城外的双林寺和镇国寺,道教文化的代表就是悠悠千年的清虚观,并且现存的建筑有3797处,保存比较完整的有400多处,至今仍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著名的双林寺和镇国寺加之平遥古城,以“一城两寺”这样庞大的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全世界尚属孤例。

     中国的历史上,象这样完全按照礼制规范和传统文化修建的古代县城曾经有几千座。然而完整保存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的完整画卷。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

 

平遥城历史建置沿革表

时代     公元     县名     位置     属辖


前21世纪


冀州  并州


春秋 ---   ----晋

前745年至前476年

中  都


冀州  并州


战国 --------赵

前475年至前222年

中  都


冀州  并州


前221年至206年

平  陶

今文水 东南

太 原 郡


西汉

前205年  至8年

京陵县    中都县

县 境 东  县境西北

太 原 郡


东汉

25年- -     - -220年

京陵县    中都县

县 境 东  县境西北

西 河 郡


三国

220年- - - -265年

京陵县    中都县

县 境 东  县境西北



西晋

265年- - - -317年

京陵县    中都县

县 境 东  县境西北

太 原 郡


东晋

317年- - - -420年

京陵县    中都县

县 境 东  县境西北

太 原 郡


南北朝

420年- - - -589年

平陶县 平遥县

今 县 址

太原郡 西河郡


时代     公元     县名     位置     属辖

589年- - - -618年

平遥县 清世县

今县址

西河郡 介休郡

618年- - - -907年

平遥县

今县址

介 州 汾 州  西 河 郡

五代十国

907年- - - -960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北  宋

960年- - - 1127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1115年- - 1234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1206年- - 1368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1668年- - 1644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汾州府

1644年-  -1911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府

中华民国

1912年-  -1949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汾  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  589年

平遥县

今县址

榆次专区----  晋中专区  行政公署

 

 

 

 

 

 

 

 

木雕艺术赏析

木雕艺术品是指用木料进行雕刻而成的且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我国木雕艺术风格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了不少初具雏形的工艺品,至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拍板的简单刻纹和雕刻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造型即生动逼真,又简洁凝练。秦汉时期的木雕工艺,在承袭春秋战国时期木雕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个时期的作品造型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南北朝是佛造像艺术的发展时期,造像线条简练准确,面容普遍清瘦。。唐代造像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雕凿工艺精细,面容雍容娴静,嘴角微带笑意,拉开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宋代小件木雕极为流行,遗存也较多。元代,这一时期的木雕多用于梁、柱、斗拱、飞檐、栏杆、门楣、匾额等。明代木雕以设计简洁明快,线条流畅,刻工娴熟而形式独特的明式风格,闻名于世。清代,多种传统的工艺门类由于受到西洋艺术的影响,写实的因素逐渐增强。晚清时期的木雕工艺更加注重雕刻的精细,但与之相应的装饰性的木雕作品更趋于繁琐,在雕工技艺上也出现了分宗立派。

    寺庙建筑发达后,宗教神仙系统都以不同的形象搬进了室内空间,造像材料也随之多了起来,其中以轻便、易动易制作的木质应用广泛但寺庙中也盛行石雕、铁铸、泥塑等表现手法的艺术品,只不过在处理手法上不同。木雕能使作品镂空展开,体面棱角更为圆转柔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从我县西湖村柏仙观中收集来的木雕,据专家考证是宋元时期作品,他们采用了圆雕立体手法,用这种手法雕刻的作品,生动传神,细腻逼真,是一种比较实际的造型艺术,它要求人体各个部位比例协调,面部表情动作搭配,衣纹线条流畅等,在设计与制作时都要通盘考虑,准确表达。这些木雕全是用柳木雕刻而成,都是道教人物。称之为五岳四渎,以及十二生肖神。

   五岳;东岳泰山神、西岳华山神、南岳衡山神、北岳恒山神、中岳嵩山神

    四渎;江、河、淮、济四大河域。分别以屈原、陈平、裴度、伍子胥的形象雕刻而成。

    十二生肖掌管着人间福运、寿禄。

     今天我们看到的仅是中国木雕艺术的一部分,但也就是从这一部分中让我们了解到中国木雕艺术的璀璨文化。

石雕艺术赏析

石雕艺术品使用特有的加工技艺雕刻打磨而成,它具有坚实,耐风化的特点,多以圆雕、高浮雕的手法表现,题材多样,中国寺观在石雕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雕塑注重表情、思想,以线条为主,石雕尤为突出,体型巨大,刚劲,雄强。这组平遥县筑城开河记并序碑,呈屏风式,正面记载了平遥从明代到清代的城市历史演变,背面记载了各票号商号捐助银两的详细记录。它四周采用了高浮雕的处理手法雕刻的明八仙图案。碑文出自清代著名书法家闫国祥之笔,字体饱满有力,运用回笔顿挫有力,像这种屏风似的碑,体量之大,在国内实属罕见,总之这块碑对研究平遥城市及书法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后,盛行于南北朝,以雕塑为主的佛教艺术,在此时得到了发展,我们现在看到的隋代罗汉头,这时期的雕塑风格就是清秀型,而唐代的佛头像却为我们展出了他丰满,端庄的一面,紧挨着有南北朝时期的佛身像,这一时期的雕塑风格线条流畅,注重写实,简练,转身看到的便是八角金幢,上面记载着佛教经文。回头我们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佛身和菩萨像,佛的面部丰满,两眼微闭,嘴角略带笑意,表情祥和,而菩萨丰满圆润,鼻高目深,眉和眼,鼻和唇,,距离适宜,线条明朗,给人以温和庄严的美感,唐代八角金幢,是用青石所做,上面记载的是佛教的的禅宗经文,这尊为北朝的千佛幢,上面刻有许多小佛。旁边的是北齐年间的造像碑,正位雕有接引佛,这寓意南无阿迷陀佛,又名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接引众生前往西方净土,这块为千佛碑,因它的质地是沙石,所以有些风化。后边是石桥构建,是康熙年间刘泽民修建而成,原来有五孔,后又增为九孔,故称九眼桥。是研究古代桥梁建筑的实物资料。宋代的石造像承袭了隋唐时期雕刻手法的写实风格,造像趋向人格化,这些罗汉像,完全是生活中修行僧侣的写照,这些是唐代的墓志铭,墓志铭是伴随着墓葬风俗应用而生,盛行于唐宋,墓志铭是体现墓主人的身份的证物,最初只是简单写上姓名,生辰以及埋葬的地点,后来逐渐丰富起来,将官职、家史等也一一铭记,并讲究铭记内容、书法艺术、雕刻形式等。墓地里除墓志铭外,还有墓碑、石翁仲、石羊、石虎等。值得一提的是这块告示碑,我们又称它为警示碑,内容写的是;贪官污吏劣绅土棍,为人群之大害,依法律的手续非除了他不可”,这可以警示领导干部一定要做一名清官,勤政爱民,遵纪守法。

水陆画作品艺术赏析

水陆画的起源;

水陆;取“主险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义,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中举行水陆法会时所用的神像画。

水陆画的表现形式有轴画、壁画等,轴卷画装裱时多用黄綾和红綾,其内容丰富多彩,有佛教神袛、还有道教诸神、民间诸神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六道四生、地狱鬼众、佛教故事等诸多内容。水陆法会又称作水陆斋,水陆道场,全称叫做”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水陆法会时佛教中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十分盛大的仪式。博物馆收藏水陆画的特征与内容

在平遥县博物馆中收藏了从我县沿村堡古佛堂收集而来的四十余幅水陆画,水陆画长1.6米——1.8米,宽0.8米,用綾绸装裱,是清代的作品,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水陆画使用颜料是从自然生长的矿石色中提炼出来的,以朱红、石青、石绿、铅粉等为主,辅以黄、蓝、橙、紫、白诸色或以重彩平涂勾填、或以贴金和描金提充、增强了画面的富丽感,色彩鲜艳。

这些水陆画采用了工笔重彩画法,勾勒、渲染十分细腻、工稳严谨、画面构图开阔、疏密有致、动静结合、所绘人物形象众多,生动鲜活、各具个性、身姿变化多端、十分传神,表现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即便是衣服上细小的图案纹样都画的十分精致,有很强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水陆画的内容有土地、佛、菩萨等。

土地;说起土地人人皆知,土地神又称“土地公”“土地爷”“土地”是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土地公都是慈眉善目,白须白发的老人,因土地公生前为官,所以多数身穿官服。汉族许多地区的习俗,每个人出生都有“庙王土地”——即所属的土地庙,类似每个人的籍贯,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仪式时都会去所属的土地庙作祭祀活动,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属,到土地庙,禀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资料,以求土地神为死者引路,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是佛教神后来在道教中也出现了。

诸天神众;诸佛、大佛、大菩萨、一切圣众、大辟支佛、大阿罗汉、敬礼过去未来、现在诸圣贤众、敬礼色界天众、四大天王众、化乐天众、广果天众等大千世界一切天仙众。

地藏菩萨;是释迦摩尼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本是南耶王舍城人,俗名傅罗卜,父亲傅相,母亲刘氏,皆素食,傅相去世,刘氏听其弟劝而开荤,死后入地狱。傅萝卜出家为僧,法号目莲,为救母亲于恶鬼群从,设盂兰盆会超度母亲,后抵九华山,九十九岁时坐化,死后三年颜貌如生,他自誓渡众生,拯诸苦,只要地狱还有一个鬼魂,他就誓不成佛。真有点“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令人敬佩。前面左为道明,右为闵公,闵公本是道明在俗世时之父亲,但他出家较晚,反倒成了儿子的徒弟了。

卢舍那佛;面容丰硕饱满,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眉俯视,嘴角微翘而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卢舍那佛,即报身佛,报身是以法身为因,经过修持而获得佛果之身,意是光明普照,表示证悟绝对真理而享受所为境的智慧,即所谓功德圆满,能显现出智慧的佛身。

势至菩萨;势至菩萨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普照世间众生,使众生能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量,威势自在。三界持符;代表天界、地界、水界,相互持符,来往于宇宙间,好似建立了现代化的互联网。

博物馆收藏的水陆画,展示了中国古代艺人在绘画上的高度成就,对于了解古代绘画的发展与变革,有着重要意义,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铸造艺术品赏析

中国古代铸造艺术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铸造艺术发展经历了陶冶、陶铸、冶铸的独特进程,相继发明应用了石范、泥范、陶范、金属范及失蜡铸造方法,为华夏文明的铸造艺术奠定了基础。

   唐代的铸造艺术就是以胖为美,特点就是;雄浑、丰满、温和、的动态感,是这一时期铸造艺术的典型代表,他面貌和蔼、慈祥,艺人采用眉铸柳叶式,眼睛微微睁开的处理,嘴角好似说话,这是艺人把佛的思想有机融合的体现,虽然是一尊铁铸作品,但艺术家给了他生命般的感染力。

   宋代佛教特征;面庞丰润、容貌端庄秀美,神情慈祥,身材匀称、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有时代风格。

   元代雕铸特征;,面目圆润,眼睛臃肿,而且脖子和肩的距离接近。这些都体现了元代的特征。

   明代佛铸特征;面相丰润、细眉长目、高鼻、薄唇、额头较宽、大耳下垂、表情庄重而不失柔和,为明代的特征。

   眼前这尊观音是明代铜铸品,除采用一般明代处理手法外,在坐姿处理上打破了观音以往的传统打坐式,给人一种自由洒脱的感觉,所以称她为自在观音,旁边的是一套青铜礼器,青铜礼器主要是体现礼的器物,也是宗庙常器,青铜器上铸造和刻凿有文字,也就是青铜礼器的铭文。有香鼎、香筒、蜡筒,底座为红木所制,所以它的价值相当高。

   最后一组是佛道造像。有佛、菩萨、还有阎王。是反映了中国在宋代把儒道佛三教合并的一个局面。

   宗教造像艺术是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形象去解释宗教的结果,历代优秀的宗教艺术品,融进了艺人的情感,铸出了艺人的智能。

   平遥历史悠久,自古文运昌盛,能工巧将匠,代不乏人,他们无数的杰作,沉积与历史长河之中,保留至今难能可贵。

纱阁戏人赏析

   清朝光绪年间,山西平遥城里有家老店铺名叫六合斋,六合斋的主人许立廷身怀绝活,远近闻名。一张张普通的纸,到了许立廷手里就变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他把纸人做好后,放在有碧纱罩遮的阁内,配以不同的戏曲舞台造型,并给他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纱阁戏人。

纱阁戏人是集绘画、雕塑、书法、剪纸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许立廷等人当年制作的36阁戏人,至今有28阁保存完好,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山西平遥县清虚观。“纱阁戏人题材多以传统戏剧为主,是通过民间工艺把山西中路梆子流行剧目的精美情节展现出来。”平遥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闫振贵介绍。阁内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妆饰异彩纷呈,舞台和道具都很逼真。强烈的艺术魅力折射出制作者的聪明才智、高超的技艺和对戏曲的深挚热爱。

许立廷人称“许老三”,不只是个开纸扎店铺的普通商人,更是明末清初活跃在平遥城内的一位出色的民间艺术家。旧时代县城里的 ,差不多都念过几年私塾,读过天文地理和《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会油漆彩画,有的还会雕塑,懂得一点书法。许立廷的艺术素养和技艺如此之高,所学当不止这些。光绪三十二年(1906),他三十多岁,正是创造力旺盛,技艺娴熟的年龄。除了制作纱阁戏人,他还主持过一些庙宇的塑像,彩绘工程。他喜欢看戏,比一般人更加留心戏里的人物、故事和场面,因而记住了不少精彩片段和细节,油漆善于把握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情感交流,惟有如此,才能把活跃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转化成凝结丰富文化内涵的造型艺术,给家乡留下了这笔光彩夺目的民俗文化遗产。

  平遥纱阁戏人是全国独存的一种艺术珍品,已成为研究我国传统戏剧和民间美术难得的实物资料。

 

 


上一篇:没有啦↑
下一篇:没有啦↑
返回上一页